宅家隔离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多了晒太阳的爱好。 时间闯进三月,窗外冬雪虽未融尽,斜照进室内的阳光已经带了早春的暖意,颇有种终结这个不断被疫情拉长的冬天的气势,给人以踏实的抚慰和希望。 在这个被不断延长的春节假期,病毒像蔓藤般勒紧了城市的呼吸,迅速席卷全国,震动世界,打破每一种“本该如此”的生活图景。没有拜年聚餐、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了返程开工的拥堵和忙碌,新闻中仍在攀升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提醒着大家宅家抗疫的持久战还远未到终场,无数写入这个庚子鼠年集体记忆的慌乱和感动最终浓缩成一个无奈又万能的开头句式:“这事儿吧,还得从一只蝙蝠说起……” 呵,又是蝙蝠,又是“野味”,因少数人口腹之贪导致集体买单的闹剧在SARS之后的17年再度上演,实在不可谓不讽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从低流动性往高流动性、从孤立走向互相连接的过程,如今却因为一场传染病疫情便一夜之间打回原形,这种我们原以为在科幻片中才有的场景,真实上演在了这个全民隔离抗疫的年初,让习惯了奔忙在功利红尘中的人们幡然醒转,原来平安健康才是此间至幸,车水马龙才是国泰民安。 仰赖于发达的社交网络,人们得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疫情最新动态,践行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但也因为不能出门,被隔离的心脏格外脆弱又敏感。一个月来,人们犹如坐过山车般体验了信息过载带来的无边恐惧、愤怒和无力,也目击了更多同胞的无私、共济和不认输。 华夏历史上的每段长夜,都不乏勇敢的秉烛人,他们可能是庙堂之高的专家领袖,更可能是生活中的每个普通人。疫情之下,封城和隔离是控制扩散的唯一办法。“软禁”在家是大部分人一个月以来的常态,经历了这次隔离,许多人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真的“死宅”;短暂的慌乱过后,大家出门都自觉戴上了口罩,社区志愿者在小区卡点一丝不苟地为出入居民测体温、做登记;交警、路政、环卫工人终日奔忙维持着城市的正常秩序,执勤、劝阻,走访、排查,将一切可能的传染源尽数切断;企业延期复工,学校推迟开学,员工们在家办公,学生们网上上课,唯有医院里灯火通明,白衣天使昼夜战斗在前线……穿上制服,他们是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回到家中,他们是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将自己暴露在可能被感染的一线,是为了更多人的健康平安。 特殊时期,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太好过,除了小区围着铁栅栏、身在同城难相见的物理禁足,我们更多地被情绪左右拉扯,感动于舍家为国奋勇驰援的逆行者,悲伤于被感染和在抗疫前线牺牲的不幸儿,愤怒于钻空子发国难财的投机商,最多的是心疼那些来不及发出求助便离开这个世界的可怜人……灾难之下,人性的善恶美丑一览无余,正如作家方方在她的武汉封城日记里所写:“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值得安慰的是,宅家承受着生活重担和疫情信息轰炸之时,却也不乏温暖治愈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各地硬核亲切的疫情防控宣传,从苦口婆心的“村民同志们,今年过年不要串门”到“劈头盖脸”的“我再去街里头转,你再给我三五成群聚堆儿,我就对你不客气!”村干部言辞激烈下掩不住浓厚的关切;我们看到电焊工人孤身一人打车58公里远赴武汉,只为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问他辛苦吗,回答只有一句“都是应该的”;我们看到退休老两口免费为一线志愿者蒸馒头包包子送饭:“我们不要钱,只要国家平平安安,清清静静就好”;我们看到各地口罩厂开工缺人,消息一出百人应聘,却不约而同不要工钱……除夕夜驰援湖北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绝不后退!”齐鲁、华西医院医护人员机场相遇时的互道加油,隔离区前医生妈妈和女儿的隔空拥抱,方舱医院里医护患者们踏着动感音乐的广场舞步,还有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红着眼眶哽咽着说出的那句:“我们一定能过关,武汉本来就是个很英雄的城市”……明明是一个国家这样慌张窘迫的时刻,又是从何而生的这般踏实和乐观呢?“中国最大的幸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也许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早已在多年前勘破了答案。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经历这个冬天,我们终于知道自由呼吸是多么惬意的体验,终于切身体会了何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终于汇聚能者竭力、万民同心的强大合力,终于学会带着敬畏和感恩行走这世间…… 冬将尽,冷雨散,大地春回。愿春来的每一道阳光,都与你我有关。 |